清末臺灣的「開山撫番」戰爭(1885-1895)

楊慶平 著 • 1995 • 圖書
摘要(中文)

本文以史料考證為主要的研究方法。將1885到1895年之間發生在臺灣 原住民與臺灣防軍之間的戰爭,做歷史地理的考訂與史實的重建。本文將戰爭事件按地區分為北路、中路、南路、後山,並將北路部份分為三個時期:1885~1886,1887~1889,1890~1892。戰爭以北路為重心,由北路的分期為基礎,開山撫番戰爭可分為四個時期,即再加上1892~1895年的消極鎮壓時期。作為臺灣海防事業的一部份,開山撫番政策的目的,在加強清朝對臺灣的控制。這反映了清朝官方「攘外必先安內」一貫的思維模式。因而在臺灣建省前後的各項建設中,「開山撫番」戰爭成了最大的財政負擔。這是劉銘傳離任後,邵友濂無法再致力於新政的最大原因。淮軍主導的「開山撫番」戰爭,由於風土的限制,施政的失當,使清朝政府付出了極高的代價。所獲得的完全不敷軍費的開銷。而對臺灣社會而言,臺灣漢族必須應付官府為籌措軍費的搜括,又必須冒著生命危險引導官軍入山作戰,對臺灣原住民而言,除了來自漢人社會的糾紛外,官軍發動的公然侵略,使得他們的處境更加艱難。官軍的介入,不但未能加速臺灣的開發,反而使臺灣的民族關係更為惡化,其損失實難以估計。經由本文的寫作證明,除了文獻的考訂工作值得持續外,臺灣歷史地理研究的建立,原住民學的發展,其各部門(包括歷史學、人類學、社會學)的進一步結合、清代臺灣軍事史的釐清,也都是值得進一步探索的研究目標。(作者摘要)